当前位置: 网校排名> 新东方在线> 高一语文教案 《瓦尔凳湖》
新东方在线 高中教育培训

高中教育

发布时间: 2016年05月09日

高一语文教案 《瓦尔凳湖》

 

高一语文教案 《瓦尔凳湖》

瓦尔凳湖(节选)教案

1.文本全解。

(1) 作者简介

《瓦尔登湖》的作者亨利•梭罗 (1817 — 1862) ,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; 1833 —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; 1838 — 1840 年回到家乡,执教两年。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, 1841 — 1843 年,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,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。 1845 年,他就单身只影,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,独居到 1847 年才回到康城。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; 1849 年,他完成了一本叫做《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》的书。差不多同时,他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消极反抗》 (On Civd Dmobedience) 的极为著名的、很有影响的论文。

1854 年,出版《瓦尔登湖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 《瓦尔登湖•》的影响越来越大。 1860 年末,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,后来转为气管炎,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,后来病情恶化,于 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,年仅 44 岁。

(2) 基本解读。

《瓦尔登湖》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、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。在梭罗看来,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,在那里,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。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,人们终日疲于奔命,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。 1845 年,他单身只影,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。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,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。在这间木屋里,他观察着,倾听着,感受着,沉思着,并且梦想着,他不是逃避人生,而是在探索人生。他在《瓦尔登湖》的第二章“隐居之原因”中,说: “我隐居林中,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,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。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,以免待我将死之时,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。生命是如此宝贵,我不想枉度人生;除非有这种必要,我也不愿听天由命。我想深入生命,摄取其精华。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,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;以大刀阔斧的方法,摘取生命之核,显其最根本之面目。生命如是无核之果,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,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,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。” 《瓦尔登湖》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。

本文节选自梭罗的《瓦尔登湖》中的“湖”。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。文章一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、环境等情况。接着细腻地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,随着远观近看,四季流转,气候变化,湖水呈现不同颜色,让人觉得奇妙无穷。之后,又反复描写了湖水的清澈纯净。在这里,一切都是纯洁无瑕,自然本色,未经任何污染。作者娓娓道来,使人觉得作者之心与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。瓦尔登湖之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迁,而作者之情却始终如一。纯净的湖水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。在这纯净的世界中,倾听松风天籁,静观山光湖色,玄思妙想,从容悠然,人可以贴近自然,省悟内心,享受生命,完善自我。最后一个段落,作者感叹随着世事的更替,曾在湖边饮用过湖水的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,但湖水依旧清纯、碧绿。这个早已存在的瓦尔登湖被人遗忘了,但它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纯洁。

《瓦尔登湖》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。它没有华丽的语言,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,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平淡、感性和透明,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。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,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,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人微,并且充满着诗意,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。

2 习题解说。

(1)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。

命题意图:让学生通过对瓦尔登湖“坚持着自身的纯洁”的描写思考人类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理想家园。

参考答案:文中所描写的湖水的颜色尽管有很多变化,但都不是湖水本身的变化。视角的转移、天气的变化、湖水深浅不同,给人多种颜色变化的视觉感受,其实湖水本身是清澈五色的,以至于•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,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,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”。掉到湖中的斧头, “如果不把它吊上来,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,直到斧头烂掉”。 “大概陆陆续续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,连连赞叹不已并测试它的深邃,接着又随世事的更替,一个又一个消失了,但湖水依旧清纯、碧绿,一个春天也没漏掉 ! ”

“坚持着自身的纯洁”,其实寄托着梭罗的人生理想。 “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,那个春天的早晨,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”,人们已经遗忘了瓦尔登湖的存在,但它依然是那么清澈纯洁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“先进”,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,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。可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? 就是人们的精神归宿 ? 梭罗住进瓦尔登湖边,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,这应该也是要“坚持自身的纯洁”。

(2)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。

命题意图:本题的主旨是欣赏《瓦尔登湖》中的描写手法。

参考答案:例子:

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,甚至站在同一点上,湖水也忽蓝忽绿。俯仰于天地之间,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。从山顶看去,它呈现蓝天的色彩,走近湖边,看见岸边细沙浅水处,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;再远一点,呈现淡绿,愈远色泽愈深,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……

作者没有直接抒情,但在这些描写之中,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明净无尘,悠然自得的心境。因为只有在心中毫无杂念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时,才可能静观瓦尔登湖的水色如此细微的变化;几乎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形容词,就把湖水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充满情趣。作者之心与自然之物交融,正所谓“不知何者为我,何者为物”。 ( 王国维语 )

(3)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。

命题意图:让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,进行个性化的探究,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更深入的思考。

参考答案: 《黄山记》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,其第二部分回顾人们登黄山的历史,目的也是要说明社会发展了,古人不能去的,今天已不再是艰险。作者要说明的是“文明这江山,这时代,正是这样,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”。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充满着自豪。而《瓦尔登湖》的作者却是强调回归自然,他不是要存心抵制文明,而是要对人类的理想家园作深入的思考。

学生赞赏谁的态度,都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。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谓战胜自然,并不表明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。人离不开自然,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。在理解所谓回归自然的问题时,要让学生理解,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必然的,是不可阻挡的,,但人类的文明发展不应该以毁坏自己的家园为代价。应该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,人类应该怎样诗意地栖居于地球。

3 、相关资料

《瓦尔登湖》是本静静的书,极静极静的书,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。它是一本寂寞的书,一本孤独的书。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;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,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。我要告诉你的是,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,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。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,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•梭罗先生一起,思考一下自己,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。

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。他常常只是一个人。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。他的生平十分简单,十分安静。 1817 年梭罗生于康科德城;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(1833 — 1837 年 ) ;回到家乡,执教两年 (1838 — 1844 年 ) 。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、思想家拉尔夫•沃尔多•爱默生家里 (1841 — 1843 年 ) , 当门徒,又当助手,并开始尝试写作。到 1845 年,他就单身只影,拿了一柄斧头,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,独居到 1847 年才回到康城。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; 1849 年,他完成了一本叫做《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 ) 的书。差不多同时,他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消极反抗》 (On Civil Disobedience) 的极为著名的、很有影响的论文。按字面意义,这也可以译为“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”。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。然后,到了 1854 年,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《瓦尔登湖》出版了。本书有了一些反响,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。 1859 年,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;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•布朗被逮捕,且被判绞刑处死时,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,并到教堂敲响钟声,举行了悼念活动。此后他患了肺病,医治无效,于 1862 年病逝于康城,年仅 44 岁。他留下了 ( 日记 )39 卷, 自有人给他整理,陆续出版,并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。

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,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。也可以说,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,也毫不孤独。他的读者将会发现,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,而且是精美绝伦,世上罕见。和他交往的人不多,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。

他对自己的出生地, 即马省的康城,深感自豪。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。他说过,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“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”之一,而且“时间也正好合适”,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、最活跃的年代。在美洲大陆上,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“新英格兰”六州,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。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,点燃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。小小的康城,风光如画。一下子,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:爱默生,霍桑,阿尔考特和他,梭罗。 1834 年,爱默生定居于康城, 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 ( 美国学者》为题的演讲。爱默生演讲,撰文, 出书,宣扬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觉的卓越的人, 出过•一本《卓越的人 ) ,是他的代表作。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,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。

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,梭罗开始给《日晷 } 杂志寄诗写稿了。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。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 { 社会》的演讲,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。到 1841 年,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。当时爱默生大肆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,聚集了一班同人,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。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。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: “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吟,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,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。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,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,一刻不停地探测着、寻找着可以下锚,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。”

本来梭罗的家境比较困难,但还是给他上了大学,并念完了大学。然后他家里的人认为他应该出去闯天下了。可是他却宁可回家乡,在康城的一所私立高中教教书。之后不久,只大他一岁的哥哥约翰也跑来了。两人一起教书。哥哥教英语扣数学,弟弟教古典名著、科学和自然史。学生们很爱戴他们俩。亨利还带学生到河上旅行,在户外上课、野餐,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,以万物.为教材的生活教育。一位朋友曾称梭罗为“诗人和博物学家”,并非过誉。他的生活知识是丰富,而且是渊博的。当他孤独时,整个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侣。据爱默生的弟弟回忆,梭罗的学生告诉过他:当梭罗讲课时,学生们静静地听着,静得连教室里掉下一根针也能听得清楚。

1839 年 7 月,一个 17 岁的少女艾伦•西华尔来到康城,并且访问了梭罗这一家子。她到来的当天,亨利就写了一首诗。五天后的日记中还有了这么一句: “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,唯有爱之弥甚之一法耳。”这大约就是为了艾伦的缘故写的。不料约翰也一样爱上了她,这就使事情复杂化了。三人经常在一起散步,在河上划船。登山观看风景,进入森林探险,他们还在树上刻下了他们的姓氏的首字。谈话是几乎没完没了的,但是这个幸福的时间并不长久。

这年的一天,哥儿俩曾造起了条船。 8 月底,他们乘船沿着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作了一次航行。在旅途上,一切都很好,只是两人之间已有了一些微妙的裂纹,彼此都未言明,实际上他们已成了情敌。后来约翰曾向她求婚而被她拒绝了。再后来,亨利也给过她一封热情的信,而她回了他一封冷淡的信。不久后,艾伦就嫁给了一个牧师。这段插曲在亨利心头留下了创伤。但接着发生了一件绝对意想不到的事。 1842 年的元旦,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利他的剃刀片刀刃时,不小心划破了他的左手中指。他用布条包扎了,没有想到两三天后化脓了,全身疼痛不堪。赶紧就医, 已来不及,他得了牙关紧闭症,败血病中之一种。他很快进入了弥留状态。 10 天之后,约翰竟此溘然长逝了。突然的事变给了亨利一个最沉重的打击。他虽然竭力保持平静, 回到家中却不言不语。一星期后,他也病倒了,似乎也是处于牙关紧闭症。幸而他得的并不是这种病,是处于心理痛苦引起的心身病状态。整整 3 个月,他都处在这个病中,到 4 月中他又出现在园子里了,才渐渐地恢复过来。

那年亨利写了好些悼念约翰的诗。在《哥哥,你在哪里》的诗中,他问道: “我应当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身影 ? /沿着邻近的那条小河,/我还能否听到你的声音 ? ”答复是他的兄长兼友人, 约翰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。他们结了绸缪,他已以大自然的容颜为他自己的容颜了,以大自然的表情表达了他自己的意念……大自然已取走了他的哥哥,约翰已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。从这里开始,亨利才恢复了信心和欢乐。他在日记中写着: “眼前的痛苦之沉重也说明过去的经历的甘美。悲伤的时候,多么地容易想起快乐 ! 冬天,蜜蜂不能酿蜜,它就消耗已酿好的蜜。”这一段时间里,他是在养病,又养伤;在蛰居之中,为未来做准备;在蓄势,蓄水以待开闸了放水,便可以灌溉大地。

在另一篇日记中,他说: “我必须承认,若问我对于社会我有了什么作为,对于人类我已致送了什么佳音,我实在寒酸得很。无疑我的寒酸不是没有原因的,我的无所建树也并非没有理由的。我就在想望着把我的生命的财富献给人们,真正地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。我要在贝壳中培养出珍珠来,为他们酿制生命之蜜。我要阳光转射到公共福利上来。我没有财富要隐藏。我没有私人的东西。我的特异功能就是要为公众服务。唯有这个功能是我的私有财产。任何人都是可以天真的,因而是富有的。

我含蓄着,并养育着珍珠,直到它的完美之时。”

恢复健康以后的梭罗又住到了爱默生家里。稍后,他到了纽约,住在市里的斯丹顿岛上,在爱默生弟弟的家里。他希望能开始建立起他的文学生涯来。恰恰因为他那种独特的风格,并不是能被人,被世俗社会所喜欢的,想靠写作来维持生活也很不容易,不久之后,他又回到了家乡。有一段时间,他帮助他父亲制造铅笔,但很快他又放弃了这种尚能营利的营生。于是到了 1844 年的秋天,爱默生在蓖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。当这年过去了之后,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,可以让他“居住在湖边”。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: “ 1845 年 3 月尾,我借来一柄斧头,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,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,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,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,来做我的建筑材料……那是愉快的春日,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,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。”

7 月 4 日,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,美国的国庆,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。在这木屋里,这湖滨的山林里,观察着,倾听着,感受着,沉思着,并且梦想着,他独立地生活两年又多一点时间。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,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信、阅历和经验。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。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,批判人生,振奋人生,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。

并不是消极的,他是积极的;并不是逃避人生,他是走向人生,并且就在这中间,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,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。

那发生于一个晚上, 当他进城去到一个鞋匠家中,要补一双鞋时,忽然被捕,并被监禁在康城监狱中。原因是他拒绝交付人头税。他之拒付此种税款已经有六年之久。他在狱中住了一夜,毫不在意。第二天,因有人给他付清了人头税,就被释放。出来之后,他还是去到鞋匠家里,等补好了他的鞋,然后穿上它,又和一群朋友跑到几里外的一座高山上,漫游在那儿的什么州政府也看不到的越橘丛中——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狱事件。

在 1849 年出版的《美学 ) 杂志第一期上,他发表了一篇论文,用的题目是 ( 对市政府的抵抗》。在 1866 年 ( 他去世已四年 ) 出版的《一个在加拿大的美国人,及其反对奴隶制和改革的论文集》收入这篇文章时,题目改为《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) 。此文题目究竟应该用哪一个,读书界颇有争论,并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。我国一般地惯用了《消极反抗》的题名,今承其旧,不再改变。文中,梭罗并没有发出什么政治行动的号召,这毋宁说正是他一贯倡导的所谓“更高的原则”中之一项。他认为政府自然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事,它不应该去干扰人民。但是所有的政府都没有做到这一点,更不用说这个保存了奴隶制度的美国政府了,因此他要抗议和抵抗这一个政府,不服从这一个政府。他认为,如果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,人民就应当有消极抵抗的权利,以抵制它和抵抗它。这篇 ( 消极抵抗 ) 的论文,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,后来又对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“不合作运动”与“非暴力主义”有很大的作用,对于 1960 年马丁•路德•金,在非洲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,对托尔斯泰的“勿以暴抗暴”的思想也有影响, 以及对罗曼•罗兰也有一些影响。

梭罗是一生都反对蓄奴制度的,不止一次帮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。在 1845 年的消极反抗之后,他还写过《马省的奴隶制》 (1854 年 ) 一文,他和爱默生一起支持过约翰•布朗。 1859 年 10 月,布朗因企图袭击哈泼斯渡口失败而被捕, 11 月刑庭判处布朗以绞刑,梭罗在市会堂里发表了《为 约翰•布朗请愿》的演说。布朗死后, 当地不允许给布朗开追悼会时,他到市会堂敲响大钟,召集群 众举行了追悼会。梭罗关于布朗的一系列文章和行动都是强烈的政治言行。

这期间,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,健康明显地变坏。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,但病情并未好转。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。在最后的两年里,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,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,发表在《大西洋月刊》上。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,死于 1862 年 5 月 6 日,未满 45 岁。

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。 1849 年自费出版了 < 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》,这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写的, 内容是哥儿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,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和宗教等等。

他的第二本书就是 ( 瓦尔登湖 ) 了,于 1854 年出版。起初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,这本书的影响越来越大,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、卓越的名著。

以上只是梭罗生平的一个简单的介绍。下面再说一点他的这本书。

随着时光的流逝, 对于《瓦尔登湖 > ,不需多说什么,只是还要重复一下,这是一本寂寞、恬静、智慧的书。其分析生活,批判习俗,有独到之处。

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,作者自己也说过, “请原谅我说话晦涩”,例如那失去的猎犬,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,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。他反问: “你没有失去吗 ? ”却再也没有回答了。有的评论家说,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 ( 斑鸠 ) ,—一个约翰 ( 猎犬 ) ,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

( 栗色马 ) 。谁个 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?

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,优美细致,像湖水的纯洁透明,像山林的茂密翠绿;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,十分精辟,有启发性。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,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。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,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,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,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,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。可是黄昏以后,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,再读此书,则忽然又颇有味,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,语语惊人,字宇闪光,沁人心脾,动我衷肠。到了夜深人静,万籁无声之时,这《瓦尔登湖 ) 毫不晦涩,清澄见底,吟诵之下,不禁为之神往了。

应当指出,这本书是一本健康的书,对于春天,对于黎明,作了极其动人的描写。读着它,自然会体会到,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将读者提升、提高。书已经摆在读者面前了,我不必多说什么了,因为说得再好,也比不上读者直接去读了。

人们常说,作家应当找一个僻静幽雅的去处,去进行创作;信然,然而未必尽然。我反而认为,读书确乎在需要一个幽静良好的环境,尤其读好书,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条件。读者最需要有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。读《瓦尔登湖》如果又能引起读者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、耒受污染的地方去的兴趣,就在那样的地方读它,就更是相宜了。

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。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。梭罗能从食物、住宅、衣服和燃料,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,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,他崇尚实践,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。
 

相关链接:

高中辅导
高一辅导
高二辅导
高考辅导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