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咪贝网 > 婴幼儿早教 > 早教知识,如何理性地爱孩子,宠爱和溺爱的界限在哪里?

早教知识,如何理性地爱孩子,宠爱和溺爱的界限在哪里?

分类:婴幼儿早教系列日期:2017-08-10

妇幼课堂推出的课程将与曹泽毅、高思华、戴耀华、陈宝英、盖铭英、翟桂荣、鲍秀兰、魏丽惠、申昆玲、廖秦平、沈浣、张峰、游川、刘东莉等几十位国内顶级的大牌妇幼保健专家联手,拥有500多门丰富实用的妇幼课程,让更多的宝妈宝爸们能够获益。

对于孩子,什么是爱?现在好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,对孩子的爱似乎超出了基本的界限,如何理性地爱孩子,宠爱和溺爱的界限在哪里?爱孩子的同时,如何才能让这份爱不变质,让孩子也懂得去爱去付出呢?许多许多的困惑围绕着我们。

关于宠爱和溺爱的界线,所有家长纠结不已。因为,对于爱的本质,我们都没有足够的认识。溺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?一个人成为父母后,在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过程中,往往会修复一些自己过往的心理感受。比如,拥有着苦痛童年的家长可能会发誓不让孩子吃一点儿苦。孩子稍受挫折,他们就包办代替;比如,童年有过被抛弃经历的父母,可能会格外恐惧和孩子分离,对孩子寸步不离。


溺爱本质是父母的“自怜”心理作祟

健康的宠爱当指父母等对孩子的爱中表达出较多不加掩饰、可感知的疼爱,让孩子在情感和物质生活中品尝比较充分的满足感。这种宠爱与父母清晰表达是非观、界限感可并行,不妨碍必要时对孩子说不。

溺爱则根本就不健康,其核心是放纵和纵容,也就是说对孩子的欲求不加分别,只要有能力满足有求必应,没能力也勉强迎合。

溺爱子女是复杂而常见的人类现象,当下中国尤其是独生子女中不少见。

其背后有两种常见原因,一是父母至少一方有很深的自怜心理,放大在子女身上成为溺爱。二是父母因忙事业等没充分陪伴孩子,就在物质方面实施补偿,深层上也与自怜心理有关。

因此,只有从自怜中走出来,才能帮助父母和孩子认清界限、担当责任、铸造品质、终身成长。

适时拒绝和协商,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

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其自然的规律。家长的职责是顺应其自然规律,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。一个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,心灵是舒展满足的。倘若孩子的心理需求总是无法得到满足,他的内心深处就会有很强的匮乏感,倘若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压抑、被扭曲,他就会有受挫和受伤害的感觉,从而变得抑郁、自卑。



关注我们的微信号,学习妇幼课程。

更多阅读:

正保妇幼课堂

育儿这些事一定得清楚

如何让宝宝健康成长

早期教育怎么做好

早教课程试听

  • 1-6月龄的宝宝应该选择什么玩具?
  • 怎样和听不懂语言的宝宝说话?

早教课程名师

车廷菲 试听

联系方式

深圳诺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联系电话:

0755 - 836564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