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联展网

高中

高考雷区:高考后填报志愿需谨慎八大误区

来源:转载 更新人:小懒猫 更新时间:2014/6/11

    填报高考志愿确实非常复杂,常常难以取舍,从我省近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,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。

    误区1 盲目攀比、从众填报

    有的考生容易“跟着感觉走”,听说哪所学校好、哪个专业“热”,就跟着填。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,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,也就跟着“摸高”。有的是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,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。

    误区2 选志愿等同选职业

    近几年招生中,有的学校(专业)报考人数过于集中,而有的学校或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。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,主要是受人为的、传统的、世俗思想的影响,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。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,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“热门”专业。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“热门”专业,一定要选报“热门”不忽视“冷门”,冷热结合。如果成绩不太突出,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“热”就“冷”,转而在学校上选“优”。

    误区3 高分一定上好学校

   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,按理说,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、好专业。但事实却不尽然。竞争是在全省考生范围内进行的,全省绝对高分的考生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不会有问题,但相对高分的考生就很难保证了。主要原因在于志愿填报不当,主观臆断,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,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学校、一个专业,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,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。

    误区4 信心不足,怕高就低

    与盲目攀比相反,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,只求稳妥保险,怕高就低,往往造成高分低就,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。其实,完全没有自我低估的必要。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,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考得上的目标学校,把保险和稳妥留给其他志愿。

    误区5 对校名望“名”生义

   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,以为校名有着“地质”、“石油”等字样的学校,就只设置这些艰苦专业,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;二是心存偏见,将师范、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,认为就业出路不佳,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;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,只因为有的学校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,考生就不愿填报。

    误区6 “热门”专业就是好专业

    所谓“热门”专业,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,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,其结果是录取分数水涨船高。首先,“热门”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时间推移,今年的“热门”,毕业时也许就不那么热了,也许就变成了“冷门”。其次,“热门”不能与好等同。再次,不少人把好就业看成是好专业,炒成“热门”,这也不恰当。就业的难易取决于市场需求,取决于供需比例,而市场需求也是变化的。所以选择专业志愿时不要被“冷”、“热”所左右,主要应从自己的兴趣、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。

    误区7 家长替孩子作决定

    考生的家长、老师,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,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。但万事不可过头。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,违背考生意愿,由长辈大包大揽,强制考生做出某种选择,那就难免出现偏颇,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。

    误区8 紧盯发达地区高校

    由于历史的原因,我国高校特别是教学质量较好的高校大多集中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,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南京、广州等地。这些地区的高校历来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,每年报考的考生都相当多,但由于招生计划少,造成很多考生落选。因此,建议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,根据高考成绩,对这些区域的高校慎重选择。事实上,任何省区都有教学质量好的高校。考生在选择高校时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,不要只把目光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。
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,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参考。

精选图说